1 承办奥运会的目的 对主办国而言,承办奥运会的目的有二,一是国际目的,通过主办奥运会,服务奥运宗旨、服务国际社会。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二是着眼国内,旨在通过主办超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来提高国家声望,树立政府形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造福人民大众。从时间发展顺序看,在申办成功,顺利举办,即可实现国际目的的基础上,筹备过程中,国内目的往往是主办国政府和组委会考虑一切问题的基点。 回顾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得出,各个主办国也都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承载并实现了本国的目的。 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是怀着摆脱二战战败后国民颓废情绪,重塑日本形象的目的主办的。他们宁可租用美国卫星,斥以巨资修建321.36米的电视塔,为的是展示日本“新景气”。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在东西方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下,苏联为显示出“超级大国”的实力,为达到与西方阵营分庭抗礼的目的,他们不惜花费90亿美元,即使在近半数国家抵制的情况下,也极力承办了“第1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奥运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在没有第2国申办的情况下,美国人以拯救奥运会的姿态,抱着张扬美国实力的态度承办的,并通过私人承办创造了奥运奇迹。 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人将其视为改变“边缘小国”形象,刺激经济起飞的机遇,8年间其国民总产值达到了翻番的目的,实现了韩国经济的第2次飞跃,从企业到平民都为出现了“奥林匹克景气”而欢呼。 2000年悉尼奥运会,悉尼成为澳大利亚旅游文化的橱窗,不仅以独特的绿色奥运展示了澳洲优越的自然环境,而且宣传了澳大利亚的土著历史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因此,大大增添了澳洲的魅力,不仅奥运会期间,吸引了150万游客,获利37亿美元,而且至今,旅游一直保持着持续走高的态势。 可见,在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利益服务,为国民造福,是各奥运会的主办国的基本着眼点。 2 筹备奥运会的原则 主办国欲达到为奥林匹克和本国利益服务之目的,就必须在筹办和承办期间,在遵从《奥林匹克宪章》,服务国际社会的前提下,贯彻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筹备北京奥运会时,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2.1 政治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和平统一,密切国际关系,贡献奥运精神。 2.2 经济原则:利用奥运契机,构建经济平台,促进社会发展,减少国民负担。 2.3 文化原则: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交流,争取优异成绩,活跃文化生活。 这其中,固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从多数国民的心态考虑,节约奥运会的开支,减少国民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多数民众所关注的要害问题之一。 3 节俭办奥运的方针 奥运会耗资甚巨。尽管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能够为主办国带来不菲的收入,但是,主办奥运,并不是只盈不亏的活动。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耗资16亿美元,负债累累,收不抵支,亏损9.97亿美元。国民为此负担了20年的特别征税。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20亿美元,有材料显示,连同建设费在内,这届奥运会总计花费近90亿美元。 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费又一次创造新高,总支出约为预算46亿美元的2倍多,达到116亿美元。连美国也称其为“昂贵的奥运会”。随之当年的财政赤字也增加到国内总产值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规定,令欧盟各国感到不安。 事实证明,贪大求洋,追求奢华,只顾一时,不计长远,奥运会不但不能促进主办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会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一时的风光之后,留下一笔巨额债务。蒙特利尔奥运会后留下的“水泥丛林”、雅典的巨额亏空的史实,应当成为前车之鉴。 奥运会越办越豪华,开支越来越大,这已引起了世界广大有识之士的警觉。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罗格上任后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控制奥运会的规模和资金投入,使奥运会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国际奥委会下属的奥运会研究委员会,自2001年底开始启动以来,已经提出119条控制成本的措施。罗格认为必须将参赛运动员的人数控制在1.05万以内。 可见,节俭办奥运,不仅符合我国利益,符合民众意愿,也完全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符合国际奥委会的主张。 其实,勤俭办奥运,对于任何一个主办国来说,都是利国利民,深得民心的举措。世界是最为富有的美国,也是主办奥运会节俭的国家。对于处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对于还有数千万没有脱贫的农业人口型社会,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力于贯彻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现时期,节约开支,节俭办奥运,应当是我国主办奥运会的基本方略。 4 节俭奥运的取向 奥运会的支出种类繁多,节约奥运会的开支,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区分主次, 辨别轻重,然后才能确定着力点。奥运会的支出流向,按其使用性质,可分3大类。 4.1 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 4.1.1 机场、道路等交通建设或扩充费。 4.1.2 供电、供排水等能源建设或增容费。 4.1.3 电讯、电视等信息工程建设费。 4.1.4 奥运村建设费,旅馆、饭店等服务设施建设费。 4.1.5 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及建设费等等。 应当看到,这笔开支是城市基本建设费用,属于固定资产投入,具有开发性和生产性。比赛结束以后,这些建设建筑还可继续使用,发挥效益,造福当地,并可能逐步回收成本。因此,这项开支是奥运会的边缘开支,它的支出多少,取决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取决于主办地的财政实力。历史表明,多数主办城市都不主张削减此项支出,因为,利用奥运会的契机,凝聚人心、集中财力,跨越式加速城市发展,是主办奥运的初衷之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因此,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不应是节约奥运会开支的重点。 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为奥运会而准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做到长远规划提前实施。而应大力压缩专为赛会而增加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凡是这样的项目应注意挖掘潜力,或在原有可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充,或注意这样设施功能设计的兼顾,使赛后得以综合利用。 4.2 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费 从资产投入的角度看,体育场馆尽管也是基本建设项目,也属于固定资产投入性质,是一种生产性开支。但是,必须看到,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全部是用于比赛的大型观赏性场馆,投资巨大,除举办大型比赛外,其它使用率很低,通过自身运转收回投入是不可能的,况且还需要高额的维护费用。因此,一定要: 4.2.1 不搞重复建设。凡能利用现有场馆或通过改造可以达到比赛要求的,则不必新建。 4.2.2 提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新建场馆的设计,在严格执行比赛规范标准的前提下,提倡简朴实用,不要过分追求规模和装饰档次。 4.2.3 合理的规划与使用。对比赛场馆的设计要从比赛和平时两方面使用出发,进行综合利用和多功能的开发,提出合理的规划和预先设置。 4.3 比赛的组织业务费 众所周知,比赛是奥运会的中心环节,比赛直接业务费的供给水平是影响赛会质量的基本因素。因而,组织业务费必须给予重点保证。但是,还应当看到,与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两项开支相比,这笔开支是比赛的纯消费,是永久性支出。对其使用应当适度。同时,即使是组织业务费,也并非没有节约的可能。 比赛的组织业务费还有3个流向。 4.3.1 直接业务费 包括制定计划费、宣传费、联络费、竞赛费、开闭幕式等礼仪费、药检费、保险费、保安费、医疗费等等。此项开支是比赛的基本开支,又称核心开支,是奥运会经济保证的重点,一定要给予重点投入,以确保比赛的高质量运行。但是,确保也不等于可以大手大脚。如奥运村各国升旗的旗杆是必须设置的,但是其高度并没有规定。雅典奥运村200多个旗杆,就比我们通常见到的至少矮了一半,这并不影响升旗的程序和效果,经费倒省了许多。 4.3.2 服务接待费 包括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通讯费、文化活动费和礼品费等等。搞好服务与接待是东道国的义务和责任,是办好奥运会的重要前提。在经费投入上应给予足够的保证。但是应当贯彻标准服务和等级区分原则,按国际接待的惯例执行,不搞破格接待,不做超标准服务。 4.3.3 行政管理费 主要包括人员培训费、办公费、公关费、会议费、工作人员酬金、制式服装费等等。为建立良好的指挥办事系统,并使其实行高效率地正常运转,给予赛事的行政管理以经费支持是必要的。但是,提高办事效率,压缩行政编制,仍是历届奥运会节约支出的基本着眼点。对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此项工作尤为重要。 由上分析可知,奥运会的节俭工作,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但是重点有二:一是体育场馆建设和其他一次性基本建设投入,二是比赛的行政管理费。节约工作以重点带一般,便可既保证比赛的圆满进行,又能够节约大量经费。 5 奥运节俭的经验 5.1 投资节俭:控制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 合格的体育场馆是比赛的必要保证。申办之初,申办城市就与国际奥委会签订了《主办城市合同》,对相关的比赛条件做出了一些承诺。筹备时,应当予以兑现。如果需要调整可以经过申请后执行。应当看到,体育场馆是高投资、低使用率建筑,属公益性投入和运行中仍需投入的项目。安排时一定要慎重。气势磅礴的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奥林匹克公园空空荡荡,门可罗雀,被人戏称为“鬼城”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斯提出“办成最节省的奥运会”。在他的建议下,多数场馆均利用洛杉矶原有的市政、大学和企业的原有设施,对这些设施只是在粉刷和修饰上稍作维修。节省了巨额开支。跳水比赛的观众席是临时搭建的,电缆线也没有建造,而是用汽车发电代替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建筑理念是“能用帐篷,决不砌砖头”。因此,奥运赛场帐篷林立,不仅花费很低,而且赛后一拆就不留任何痕迹。对于只为比赛而建设的项目,则能省则省,如地板是碎木屑压制的,电路线是走明线等等。雅典奥运会的游泳比赛是在室外露天场地进行的。此外,他们还利用旧的飞机场大厅等设施,改建成击剑馆和篮球馆,节约了大量资金。 5.2 功能预置:搞好基建项目的综合利用 投资巨大,但使用率很低的奥运会场馆和相关设施,赛后如何综合利用,应当是建设前就要考虑的问题。许多主办国家在设计和规划奥运会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时,就对其赛后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如通过赛前的功能储备、结构预留、简单改建等措施,使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赛后成为文化中心、娱乐中心、商业中心、旅游中心等等。在地域规划上将奥运会的场馆与高等院校或社区体育场所建设统一规划,尽管分布略分散一些,但其赛后的综合使用功能要大大高于集中式规划。 典型的实例是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冬奥会的奥运村设计。因为比赛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进行,因而,规划设计部门将比赛供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与将来供不良青少年犯居住的少年监狱结合起来。虽然窗户小一些,卫生间也不是很大,但是,良好的软件服务,加上供比赛使用时间较短,运动员也感到满意,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赛后稍加改建,就投入了新功能的使用。 5.3 人员控制:缩减编制规模和接待标准 严格审定比赛和相关机构的人员编制,压缩工作人员的数量,是节约开支的又一重要内容。组委会要对任何下属机构的编制方案事先都进行充分的论证,特别是注意借鉴往届奥运会的经验教训,不轻易扩大编制计划。为提高效率,节约经费,奥运会的工作日程编排要精确,一般以分钟为计算单位,不许工作人员提前上岗,或加班工作。对赛会来宾、官员、工作人员的接待标准和待遇,一律按规定执行,不许超标准破格安排。比赛的预算和计划就是法律,一切遵章行事,不得违背。 5.4 活动适度:掌握大型礼仪活动的投入 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是最引人注目的礼仪活动,各主办国都十分重视。但是,从国际奥委会,到专家学术团体,都不提倡豪华奢侈。 从亚特兰大、巴塞罗那,到汉城、悉尼,无一不是动用居民百姓参与表演,尽管表演者的队形并不十分整齐,有些动作也不甚优美,但是,人民所表现出的热情、表现出的参与精神,体现了奥林匹克宗旨,令人久久难忘。其做法不仅有民族特色,有社会效益,而且相当节省开支。如韩国表演者的服装都是演出者自带的。许多道具就是百姓自制或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另花钱。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开幕式,设计更为精细,演员穿着的衣服是可以拼装的多用服装,里外翻穿,就可以成为两场表演的服装,有的衣服袖子可以拆下,变成颇具民族风格的“坎肩”,表演者可反复2~3次上场表演,既节省了道具,也节省了人力,其设计构思可谓巧妙。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在节省人力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在场地中间表现大海,兴建保水、给水和排水系统,在空中表现太空影像而营造巨型道具,其创意独特,极具想象力和美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组织者为此花费了8100万欧元,创下了奥运会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费用最高的纪录。因此,也受到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 5.5 降低成本:启用志愿者参加赛会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国际社会流行的不要报酬而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的慈善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的志愿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世界各国生产总值的8%~14%。其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奥运会启用大量的志愿服务人员,不仅能够满足主办国广大民众的奥运参与热情,而且可以节约大笔资金。目前,除了安全、饮食和竞赛管理等少数部门外,几乎奥运会的各个部门都有志愿者的身影。翻译、司机、医生、向导等许多服务者都大量启用志愿人员。即使在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也要善于启用志愿者,如洛杉矶奥运会整个财务部门的雇员和志愿者的比例达到120∶450,雇员尚不到志愿者的1/3。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4280名志愿者全部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新闻中心工作的400多名从社会上招募来的志愿者工作非常熟练。仅此2项,就为组委会节约了6000万比塞塔的开支。悉尼奥运会共使用了47000名志愿者为赛会服务。有人计算,如果支付薪金,就会给组委会增加1.4亿澳元的开支。 6 节俭中必须防止的两种倾向 6.1 节俭不能以降低奥运会的举办质量为代价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节俭办奥运,是在保证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以降低奥运会的质量为代价来节省支出。特别是在事关运动员和比赛条件保证的组织费用方面更要给予重点保证。缩减和更改预定计划,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和相关国际单项体育协会批准。不能擅做主张,出尔反尔,单方面违背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主办协议和向单项体育协会做出的承诺条件。 6.2 节俭不便作为主办奥运会的理念或口号加以宣传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办会理念。有人从节约经费投入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在三大理念之后,再增加一个“节俭奥运”的理念。我以为,这种意识无可厚非,但是,节俭毕竟是手段,理念必然要张扬。应当明白,节俭仅仅是与主办国利益相关的举措,没有必要进行大肆地宣传,特别是在申办成功之后,再增加这一理念,或作为一个口号宣传,会使国际社会产生一些错觉或误会,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作为筹办的方针之一,还是少说多做为好。 2004年11月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访问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有关节俭奥运会的提问时曾表示:“某些媒体‘关于节俭奥运会’的报道让我感到有些吃惊”。并指出:“对于北京城市建设的相关预算,我没有什么建议,国际奥委会所关注的是北京奥运会的运营预算”。他还强调指出:“节俭不是奥运会的目标,成功才是奥运会的目标”。 罗格先生的讲话,可以作为“节俭奥运”的注脚,也应当成为我们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基本出发点。 作者:田雨普(南京师范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