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文章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女人在什麼年紀最需要男人?」
心理學家的答案幾乎一致:18 到 25 歲,是女性最需要男性(或親密伴侶)的關鍵階段。
但在心理學裡,它不關乎依賴與脆弱,而是探討:在哪個人生階段,女人最渴望有伴侶的支持?
不是因為這時的女人需要被照顧,也不是因為她們還不夠成熟,是因為,這段時間,她們正在經歷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場心理變化。
而伴侶(不論是男人還是其他性別的親密對象),在此時,正好能扮演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
1. 為什麼是 18–25 歲?
這段時間正好處在人格發展的關鍵任務:建立親密關係,尋找自我定位。
根據發展心理學大師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在 20 歲前後會進入「親密對孤獨」(Intimacy vs. Isolation)的階段。如果無法在這時期建立穩定親密的情感關係,個體容易出現長期的孤立感,甚至在人格上產生不穩定。
這種「需要」,並非單純的依賴,而是一種深層的認同感建構:
我是被愛的
我是值得被選擇的
我與另一個人有情感連結
正如心理學家貝爾比(John Bowlby)在依附理論中所指出的,安全的情感依附,是成人階段人際功能的基石。
2. 初入社會:現實壓力下的「情感避風港」
在 18–25 歲這段時間,大多數女性正經歷以下轉變:
從校園踏入社會
初次接觸職場階級、現實競爭
從家庭庇護走向獨立生活
這一切變化來得太快、太劇烈。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便成為她們心靈上最需要的「安全港」。一個理解她、支持她、不評價她的伴侶,能大幅緩解她在身份重建過程中的焦慮。
這並非懦弱或依賴,是「人在轉型期,本能渴望被理解與接納」的自然心理反應。
3. 激素波動與情緒張力,讓「陪伴感」格外重要
在神經科學領域,女性在青春期至 25 歲前後,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波動幅度最大,這會影響她的情緒穩定性與壓力耐受度。
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20 年的一份報告,女性在 18–24 歲間,焦慮與情緒困擾的發生率是成年中後期的兩倍以上。
這說明:
此時女性需要有共感力的情感對象
若伴侶能提供支持性傾聽與心理安撫,將有助於身心調節
這階段的她們,需要的不是王子,而是一個能讓她安心展現脆弱一面的人。
4. 過了 25 歲以後,女人要的已經不太一樣
25–30 歲:進入事業與婚姻的雙重選擇期,女性開始思考「我們能否共築未來」;比起激情,更重視價值觀是否契合。
30–45 歲:家庭與職場並進,女性的自我主體性越來越強。此時的伴侶角色更多是「合夥人」,而非「靠山」。
45–55 歲更年期前後:身心變化劇烈,伴侶成為維繫情緒穩定的支持者。這時的需求不再是「陪我長大」,而是「陪我安穩過生活」。
每個年齡階段都會需要親密關係,但最「迫切」且與心理健康最密切的,仍是那個剛剛走入成人世界的 18–25 歲。
5. 那麼沒有男人會怎樣嗎?
答案是:不一定會怎樣,但會有代償成本。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在此階段:
沒有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
或對情感完全封閉、自我切斷
那麼後續可能出現以下心理傾向:
情緒表達困難、對關係不信任
在人際互動中容易回避或防衛過度
在進入婚姻或伴侶關係後,容易過度依賴或過度自我保護
但若她能從其他關係中獲得穩定支持(如深度友誼、家庭關係、個人成長等),也能一定程度地彌補這段情感空白。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強森(Dr. Sue Johnson)所言:
「每個人都渴望被需要,也渴望自己需要別人。這不是脆弱,是人類的本能。」
白櫻結語
所以很多女人離婚後都表示自己不再需要男人,便是因為已經渡過了最需要男人的階段。
如果女人能在少女時期就找到自我,她可能很早就不需要男人了。
當一個女孩正從家庭中掙脫、在社會中摸索時,她最渴望的是有人陪伴和支持。
這份需求,不關乎年紀,也不等於缺陷,而是成長的自然過程。
你覺得 18–25 歲的自己,曾經最需要的是什麼?
本文重點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 18–25 歲是女性情感需求最強烈的階段,尤其是對親密伴侶的需求。
此階段是建立親密關係與自我認同的心理發展關鍵期。
女性初入社會、身心波動大、身份轉變劇烈,特別需要情感上的陪伴與理解。
超過 25 歲後的需求轉為「共同成長、穩定生活」的伴侶合作模式。
沒有親密關係不代表失敗,但須從其他關係中獲得支持,以維持心理健康。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